水产动物环境生理学研究室(Lab of Environmental Physiology of Aquatic Animals)始建于1998年,隶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企业委托等60余项课题,开展了水产动物(虾蟹类、贝类)在环境胁迫下生理适应机制的研究,旨在建立水产品绿色养殖技术。
考研结束了
可以开始联系自己心仪的实验室了 自己喜欢的环境是成功的一半 深入了解必不可少哦!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动保分会首届专家委员、《热带海洋学报》编委、天津市科技特派员。获省部级奖励6项;已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主要研究领域:水产动物环境生理学、水产品绿色养殖技术 李 赟,教授,硕士生导师
从事海洋微藻分子毒理学和渔用微生物的研究,已完成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等科研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及教学成果奖10项。 主要研究领域:海洋微藻分子毒理学、渔用微生物学 苗晶晶,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养殖水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物对水产动物的毒性评价与毒理机制的研究。目前工作重点在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标志物筛选,以期为养殖环境生物监测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主要研究领域:水生毒理学 01 免疫生理学小组 02 渔用微生物小组
03 生理增强剂小组 04 贝类毒理学小组
05 生物监测小组 06 毒性风险评估小组
主要研究甲壳动物对养殖环境(盐度、氨氮等)生理适应特征,探究神经内分泌-免疫生理衔接的分子机制,为甲壳动物病害防控和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凡纳滨对虾在氨氮胁迫下神经内分泌-氨氮代谢和排泄的分子机制 主要研究贝类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胁迫下的危害机制,构建海洋/渔业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为海洋环境污染控制和贝类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开展渔用(环境、肠道)微生物开发技术、菌-藻生态控制技术和植物源生理增强剂创制技术研究,为水产养殖绿色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25株高效脱氮菌在模拟对虾养殖水体中宏基因组与脱氮机理解析 2020年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1位)、2019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第1位)、2018年获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第1位)、2015年获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第4位)、2007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1位)、2005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第4位)、2003年获东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位)。 已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60余篇,其中2020年在线发表SCI论文24篇,累计IF=111.465,平均IF=4.6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91名,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7名,在读硕士研究生28名。共有24位同学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位同学获得学校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共有1位同学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6位同学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3位同学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13位同学获得学校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奖,2位同学获jdb试玩
“学术之星”称号。
萌新们是不是很好奇我们的科研生活呀? 不要着急 马上给你们直观的图片冲击
嘿嘿,没想到吧! 我们的科研生活还夹杂了娱乐生活
这是想告诉小萌新们 科研除了枯燥的实验 还有风趣可爱的伙伴一起玩耍呀!
更多资讯请移步 水产动物环境生理学官网: //jdbtry.com/epaa/
|